城步新闻网8月27日讯(通讯员 陶盈)8月24日至26日,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“百灵归巢”实践团走进白毛坪镇卡田村,以实践行动对话非遗,专访苗傩文化庆鼓堂传承人罗世毅,在沉浸式学习中感受苗傩传统技艺遗产的魅力。
实践刚刚开始时,罗世毅老师就以《庆鼓堂》的百年历史为引子,生动地描绘了这项原生态苗傩文化的起源和脉络,为实践团成员扎稳了认知的根基。罗老师情绪高涨时,即兴献唱,他那高亢的唱腔,满载着苗家儿女的淳朴情感,让在场的成员直接感受到非遗那鲜活的生命力。实践团成员立刻表达了拜师的意愿,而罗老师也期盼非遗能通过更多媒介传播,一场为期三天的非遗实践教学就这样拉开了序幕。
作为歌伴舞形式的苗傩经典,《庆鼓堂》不仅有宏大壮观的表演场面、独具特色的肢体动作,更以高亢欢快的情绪,传递着“驱灾祸、庆丰收、保平安、庆祥和”的核心主题——既满载着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,更凝聚着征服自然的坚韧毅力与智慧结晶。实践中,志愿者承认其旋律不像流行歌那么“抓耳”,却被它独特的神秘魅力深深吸引。他们从模仿苗傩特有的“屈膝顿步”“手诀比划”等动作起步,到配合节奏反复打磨歌伴舞段落,不断锤炼着唱腔的高亢张力和舞蹈的刚劲韵律。
此次实践并非简单的技艺模仿,更融入了实践团队的创新思考。团队从音乐编排、肢体表达的现代适配性出发,探索《庆鼓堂》与当代传播场景的结合点,让这项古老非遗在实践中既守得住“原生态”,又找得到“新出口”。
为期三天的苗傩技艺实践研习,不仅是“百灵归巢”实践团对非遗传承的一次深度践行,更是以青年力量为苗傩文化注入新活力的重要举措。当高校社会实践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相结合,传统技艺便不再仅是静态展品,而是能够在互动中焕发生机、在创新中实现赓续的活态文化基因。
来源:城步融媒体中心
作者:陶盈
编辑:伍玉桃